不能腐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

2021-05-28 06:17:35
南都讯 5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0》。调查发现推进清廉有六大阻力:腐败风险和找关系求人现象仍然存在,行贿风险和成本不够高,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较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顽疾仍然突出,基层信息公开不平衡。该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2020年的研究成果之一,报告对一年多来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及其成效进行了全面梳理。课题组认为,过去一年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彰显治理效能,不敢腐的震慑有力保持,不能腐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监管不断规范,社会信用体系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腐败防控体系越来越完善。

A

清廉建设

基层信息公开不平衡 推进清廉有六大阻力

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腐败风险和找关系求人现象仍然存在,行贿风险和成本不够高,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较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顽疾仍然突出,基层信息公开不平衡。

吃拿卡要现象较普遍

被动求人现象仍存在

调查显示,78%的企业管理人员、85.7%的城乡居民认为最近一年腐败现象与之前相比“明显减少”或“略有减少”,但腐败存量并未清底。6.9%的企业管理人员、9.1%的城乡居民认为“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现象“非常普遍”或“比较普遍”。

调查显示,逾一成城乡居民认为,到党政机关不找熟人办不成事。31.3%的干部、25.2%的专业技术人员、13.4%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办事托人请客现象“非常普遍”或“比较普遍”。11.2%的城乡居民认为,到党政机关办事,不找熟人办不成事的现象“非常普遍”或“比较普遍”。20.7%的城乡居民认为求职找工作,24.4%的认为孩子入园、入学、升学,17.6%的认为工作调动、提薪升职,13.7%的认为看病就医需要托人说情或请客送礼才能办成。

此外,调查显示,逾一成城乡居民认为,行贿被发现和惩处的风险不大。虽然60.4%的企业管理人员、67.8%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行贿被发现和惩处的风险“非常大”或“比较大”,但仍有10.3%的企业管理人员、12.8%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行贿被发现和惩处的风险“不大”或“无风险”。

逾六成干部认为

目前形式主义较严重

调查显示,有68.0%的干部、62.9%的专业技术人员、45.1%的企业管理人员对腐败“零容忍”,不同群体差异很大。但有逾一成城乡居民认为“办了实事腐败一点可以容忍”。在“四风”问题中,形式主义仍然是四类群体选择比例最高的问题,63.9%的干部、52.8%的专业技术人员、35.7%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目前形式主义“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

基层信息公开不充分

群众办事和监督不便

87.8%的城乡居民对当前政务公开效果“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79.4%的城乡居民认为目前纪委监委的公开“完全充分”或“比较充分”。相对于政务公开而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纪检监察机关的公开力度仍需要加大。基于财力所限、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基层村(居)民自治组织、党组织、纪检监察组织及其基层办事机构的信息公开不平衡,有的信息公开不充分、不及时、不便捷,公开方式滞后于现代化发展形势,群众办事和参与监督不方便,成本较高。

B

餐饮浪费

缺节约意识、面子文化致餐饮浪费较严重

蓝皮书设计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调查问卷,就当前我国餐饮浪费的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回答“目前我国餐饮浪费现象是否严重?”的问题时,认为目前我国餐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共占53.2%,超过半数;如果将“十分严重”“比较严重”与“一般”的受访者相加,占比高达83.3%。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餐饮浪费行为整体状况仍较为严重,大部分民众都有餐饮浪费的亲身经历,餐饮企业制止浪费工作仍不到位。“缺乏节约意识”“面子文化”“没有打包习惯”等是造成我国当前餐饮浪费现象的主要成因。川菜、东北菜、粤菜等菜系,桌餐、流水席、火锅和自助餐等餐饮形式以及婚宴寿宴、商务宴请、公务接待等就餐场景是我国餐饮浪费的重点领域。其中,公务接待中的餐饮浪费行为虽有所好转,但仍须严防反弹。

浪费程度最高的用餐场景是“婚宴、寿宴等宴席”,而“商务宴请”“公务接待”“亲友外出聚餐”属于浪费程度较高的用餐场景,“学校食堂就餐”“家庭聚餐、家宴”“单位食堂就餐”属于浪费程度相对不太严重的用餐场景,而“自己烹饪”的浪费程度最低。

C

学术不端

一批名校大咖被指论文造假

蓝皮书关注了学术不端治理与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认为当前学术不端案例呈现三大特点:一批重量级学术人物卷入学术不端质疑、大批发表在国外期刊的造假论文被曝光、学界不正之风和教育公平问题受到重视。

重量级学术人物和大规模论文造假

最先受到举报的是南开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曹雪涛。2019年11月14日,斯坦福大学前助理研究员伊丽莎白·毕克(Elisabeth Bik)在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发文,举报曹雪涛的18篇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涉嫌图片、数据造假。截至2020年6月底,曹雪涛受到质疑的论文累计超过60篇。

2020年11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名举报3名科学家学术造假的邮件截图在网上流传。邮件内容涉及的3位学者是:武汉大学教授、医学院院长李红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裴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学术所长耿美玉。

2020年5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董晨在PubPeer上被人匿名举报20多篇论文涉嫌学术不端,主要问题是一图多用和重复使用。2020年7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主任、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PubPeer上被质疑25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时间跨度超过20年。

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6部委,就曹雪涛等人涉嫌论文造假行为公布调查结果: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未发现论文造假,但存在图片误用问题;裴刚未发现论文造假。

另外,据有关统计,截至2020年7月,世界范围内共有23425篇SCI论文被撤稿,其中中国有10303篇,远远高于第二位的美国4125篇,中国论文撤稿占了世界的44%,“位居榜首”。2013年以来,中国SCI论文撤稿数量呈现持续上涨趋势,2019年撤稿数量536篇,2020年截至7月底已高达388篇。

学术期刊发表诗歌遭质疑

学界一些不正之风问题也受到了舆论的关注。2020年初,一篇2013年发表在学术期刊《冰川冻土》上的论文火爆于网络。论文标题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是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徐中民,文中大谈“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令人大跌眼镜。徐中民称赞的导师,是《冰川冻土》主编、中科院院士程国栋。这篇论文被称为2020年第一篇“神论文”。之后,《银行家》杂志“父子集”进入大众视野。一家金融领域的学术期刊刊发书法作品和诗歌散文,且诗歌和散文的作者又是主编儿子,这种涉嫌滥用学术权力的做法受到舆论的质疑。

湖南师范大学前校长张楚廷指导弟子研究自己的教育思想,还担任学生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的论文,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受到造假质疑后被撤销奖项;武汉市两名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肿瘤”成果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受到造假质疑。

蓝皮书建议,“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开展好科研诚信教育,增强对学术不端的免疫力;加大科研诚信案件查处力度,真正体现“零容忍”;完善科研诚信建设制度体系,强化工作机制;发挥学术打假专业人士作用,加强技术手段建设;破立并举,将科研与人才评价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

为你推荐